少火
定義
少火為中醫生理學名詞,指人體內正常且溫煦的陽氣,具有生化與溫養功能,為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能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少火生氣」,意指此火能促進氣血生成與臟腑運作,屬生理性的「火」,與病理性的「壯火」相對。
中醫理論內涵
陽氣之根本 少火源自先天腎陽(命門之火)與後天脾胃之陽,其性溫和而持久,能推動氣化、溫煦臟腑。如《類經》所述:「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與「壯火」之別
少火:溫和有序,促進代謝與生長,屬「生理之火」。
壯火:過亢之火,耗傷氣陰,如實熱證之發熱、煩躁,屬「病理之火」。《內經》強調「壯火食氣」,即過盛之火反損元氣。
生理作用
溫煦臟腑:維持體溫,助心陽推動血脈、脾陽運化水穀。
氣化動力:參與津液代謝(如腎陽蒸騰水液)、精血轉化(如「精化氣」需少火推動)。
防禦外邪:衛氣賴此火以固表,抵禦寒濕等陰邪。
臨床關聯
少火不足:表現為畏寒、倦怠、代謝低下(如腎陽虛之水腫、脾陽虛之腹瀉),需溫補腎脾,用右歸丸、理中湯等。
少火與相火:部分醫家將少火歸於「君火」(心陽),而「相火」(肝腎之火)為其輔助,二者協調則「火得其正」。
經典論述
《景岳全書》稱:「少火乃生氣之源」,強調其為生命動力;李東垣《脾胃論》則重視脾胃陽氣(中焦少火)對元氣的滋養作用,提出「火與元氣不兩立」實指壯火而非少火。
少火概念體現中醫「陰平陽秘」思想,其平衡為健康關鍵,過與不及皆可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