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杭州主城区
此后数十年间,杭州主要向东北方向延展城市界面,杭州的轻重工业中心也从“近东”——下城-拱墅逐步迁移到当时的“远东”——艮山门-彭埠。
到了1984年,杭州依靠杭钢、杭玻、杭锅炉、杭重机等一批“杭字辈”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就跻身全国前十。现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湖墅南路,一度曾是杭州的轻工业中心。
1988年4月21日,钱塘江杭州段的第二座大桥——开工建设,并于1992年4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同时亮相的还有浙江省第一段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公路彭埠至萧山段。
钱塘江二桥的通车极大缓解了一桥过江压力。大量在城东编组的火车(早先是艮山门,后来是乔司)可就近从彭埠大桥过江。
交通的发展极大地加速了杭州的产业发展。
但是由于这些“杭字辈”大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再加上杭州老城区过于狭小,使得工业污染和钱塘江咸潮一起成为困扰杭州市民的几大难题之一,还曾出现过“保西湖还是保工业”的争论。为了保护城市环境,杭州开始把城市向外扩展,让工厂远离西湖和运河。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浙江自下而上发展出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小商品经济。萧山、义乌等地涌现出了大批敢打敢拼敢吃苦的初代民营企业家。
但是杭州的产业发展却遇到了瓶颈:乡镇企业等小商品经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主要靠劳动力密集来赚取差价;“杭字辈”的重工业则缺少核心技术设备,高能耗、重污染等问题又与杭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居城市的发展路线格格不入。最终,这两种模式的产业都新的产业形式所取代。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杭州,实际上是产业优化升级、腾笼换鸟后焕然一新的杭州;再加上宁波在第二产业上的强势,就一度给人造成“杭州制造业很弱”,甚至“杭州没有制造业”的错觉。
二
向东,拥抱世界
一根自来水管和一条公路能够做什么?
三十年前,杭州人在城市最东面那块年轻的土地上给出了答案。
1993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原杭州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江北下沙区块内正式设立。
杭州也第一次打开自己的怀抱,向东,拥抱世界。
此前的1992年,筹建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开始就围绕“规划、建设、招商”三大主旨,落实外商投资项目22个,抓住了招商引资的时代机遇。
1993年4月28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第一家投资企业——华银。
1996年,摩托罗拉在下沙建厂,厂址就在下沙1号路的区口广场附近。
老照片里的“十字路口”,曾被称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黄金十字路口”,从路南侧的河道大致可以推测,横向道路为6号大街,纵向道路为1号路。右上角那个小小的圆形,大约是后来城建文化广场喷泉。
这里,是当时下沙吸引外商投资“最好招牌”。
1994年,华银等首批项目投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十年”,先后引入了日本松下、英国联合饼干、美国眼力健、玫琳凯等国际企业,以及康师傅、娃哈哈、中策橡胶、华春化纤等国内知名企业。
1993年—2002年这十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逐步将围垦出来田地发展成为外向型工业园区,在一片白地上创造了“下沙工业城”的奇迹。
据统计,1994年,杭州经开区工业产值为7000万元;1995年达3亿元;1998年突破100亿元;2006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十几年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杭州市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是全市乃至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支柱力量。巅峰时,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产值在杭州的占比高达15%。
1996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将下沙确定为杭州城市副城。2000年8月7日,省政府下发决定建设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通知;到2005年底,杭州境内的14所高校陆续搬迁至下沙。下沙也迎来了20万朝气蓬勃的新鲜血液。
在此期间,钱塘江杭州段的第六座大桥——下沙大桥,也于1999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并于2002年12月建成通车。
从下沙第一高楼俯瞰下沙大桥
下沙大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杭州的东部边界,至今仍是杭州限行区域的东缘。
二十年来,下沙大桥也见证了下沙从开发区时代迈入钱塘时代。
三
向南,跨江奇迹
东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如火如荼之际,杭州也在寻找其它方向的出路。
1990年3月,杭州高新区成立,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彼时的高新区不在滨江,而在城西的文二路、文三路一带。周末去颐高、高新等数码广场逛逛,去黄龙看球,伴随了杭州80后男生的半个青春。
六年后,1996年12月12日,杭州在紧靠老城区的钱塘江南岸精华地带成立滨江区。仿佛为了庆祝滨江区的诞生,始建于1993年12月18日的钱塘江三桥——西兴大桥,于1996年12月底建成通车:
西兴大桥的存在,让地处钱塘江南岸的“滨江”之地,又多了一条拥抱老城区的通道。
又是六年后,即2002年6月,杭州将1990年3月成立的高新区和1996年12月成立的滨江区合二为一,即“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既按开发区模式运作,又行使地方党委、政府职能,推动产城融合、优势互补。
就在此前的2002年3月28日,钱塘江四桥——复兴大桥开工建设,并于2004年10月16日全线通车。
钱塘江一桥——四桥(复兴大桥)——三桥(西兴大桥)所对应的区域,正好是南岸的滨江区。这三座桥,将滨江与杭州老城区牢牢绑在了一起。
与一桥二桥的公路铁路并存不同,三桥和后来的四桥都是公路桥。它们的建成,加强了杭州老城区与钱塘江南岸的联系,在滨江发展腾飞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杭州人也许搞不清楚钱塘江上每一座桥的位置和年纪,但一桥到四桥除外。因为一桥见证了杭州的百年沧桑;二桥见证了杭州产业发展的前半段;三桥和四桥则见证了杭州从铁路时代步入公路时代,见证了杭州的第一次城市大发展,对杭州人来说印象尤为深刻。
此后,杭州地铁1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悉数经过滨江,进一步加强了钱塘江两岸的联系。
伴随杭州的跨江发展,北岸的钱江新城与南岸的钱江世纪城拔地而起,也标志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拥江发展时代。
如今,滨江区的上市公司已由2002年的10家,发展到2022年的64家,上市企业数量居浙江省各区县(市)第一位,每平方公里就有1家上市企业。
在最新一轮的杭州行政区划调整中,滨江区靠着二十年来高新产业发展的硬实力,与合并后的上城、西湖、拱墅一齐跻身杭州“内圈四区”。
然而滨江毕竟太窄。去年,就有人心心念念,既然上城和江干可以合并,拱墅和下城可以合并,为何滨江和萧山不能重新合并?合并之后,滨江空间土地不足,萧山高质量产业和项目不足的问他都能迎刃而解。“萧滨一体化”,仿佛成了解决杭州城市向南发展的“灵丹妙药”。
四
向西,造梦之地
2012年后,杭州城市发展开始转向。
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杭州成为电商和网红之城,也缔造了“城西科创大走廊”。
从西湖到临安,从西溪湿地到青山湖。一条条地铁密布城西,通往千余年前的钱王老家衣锦军。曾经杭州人的上坟和钓鱼之地,摇身一变成了第三城市中心。
网红、新贵、投资客,北上广的各路精英慕名而来,都想在这片造梦之地实现人生自由。
杭州,仿佛也在“摒弃”了“费力不讨好”的重工业之后,找到一条高端、便捷、体面、新潮的发展之路。
转进群山,拥抱长江,为城市寻找战略纵深,举全市之力也要将空载的地铁填得满满当当。
五
向北,轨道城市
有人说,舒展开两翼之后的杭州,像个被压扁的葱包桧儿,中间都要断掉了。
此前杭州的城市扩容,与地铁建设几乎同步。曾经,城市发展到哪里,地铁就通到哪里;而今,地铁规划到哪里,城市就发展到哪里。
地铁,已然成为城市发展方向的风向标。
杭州用了十年时间建成了500多公里的地铁线路,跃居全国第五。从东翼的大江东到西翼的青山湖,80公里的城市半径;而在南北方向上,从10号线最北端到2号线的最南端,绝对距离只有30公里。
从整体看,杭州缺少贯穿南北的轨道交通“大动脉”。
于是,从今年刚刚建成的、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3号线,到地铁四期中的两条“主干线”——15号线和18号线,批复的线路,几乎都是南北走向。
15号线:从杭州最北面的崇贤、大运河新城,到萧山最南面的亚太路。
18号线:杭州第二条轨道快线,从临平中心的世纪大道,到萧山义桥。
南萧山,北临平,撑起杭州的城市脊梁。
再加上3号线东延和9号线北延,也让临平成为地铁四期最大的赢家。
而与临平一起坐拥大运河的拱墅,同样将在这一轮的向北、向东发展中迎来新的机遇。
不知不觉,杭州的城市发展从最初的东北方向(下城-拱墅-江干),顺时针转了一个圈,似乎重新回到了东北方向(拱墅-临平)。
坐拥大运河历史文化带及南北纵向轨道交通的拱墅和临平,或将在下一个五年中迎来腾飞。
那么,2027年之后的下一个十年,会是哪里?
六
向北之后,终会向东?
杭州一直都未曾停下向东的脚步。
2008年12月26日,钱塘江杭州段的第九座大桥、始建于2005年12月底的江东大桥开建成通车。江东大桥不仅是中国首座大跨度悬索桥,还一度是下沙和大江东之间唯一的过江通道。
大潮中的江东大桥
2021年,杭州调整行政区划,地处杭州东翼的下沙和大江东正式组成新的钱塘区。钱塘区也因为主体部分是近百年来从钱塘江滩涂围垦而来而成为杭州名副其实最年轻的行政区划。
杭州的城市边界,也一下子从位于下沙中部的绕城高速—下沙大桥,向东延展到了30公里外的临江湿地。
如今,地铁8号线和钱塘快速路的先后开通也极大地缓解了江东大桥的压力。整合后的钱塘区,也成为杭州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地处杭州正东的钱塘,真的会因为地铁四期而错过十年吗?
机会不会从天而降。东风不再的这些年里,在这片围垦出来的土地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耕耘和创造。
很少有人知道,杭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就坐落在钱塘区的最西北角、地处下沙北部的杭州医药港小镇。
生物医药产业是杭州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杭州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领域。
作为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杭州医药港也从第一期建到了五期,目前已经聚集了近16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全球10大药企中有7家在此落户,还吸引了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等29个公共服务平台相继落户。
如今,医药港六期规划也已出炉,新的园区尚在建设中,有意向落地的企业就已纷至沓来。
2021年,杭州医药港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营收450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232.6亿元,在杭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比重超50%。
今年上半年,钱塘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营收258.5亿元,同比增长15.6%;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4.8亿元,同比增长19.4%。
而医药港,仅仅是钱塘区7+2产业平台之一。
在《杭州轨道交通2035规划》中,偏居下沙一隅的杭州医药港,未来竟会有三条地铁经过,分别是规划地铁19号线、20号线、21号线:
其中的19号线(由于序号19已经被机场快线使用,实际可能更名为17号线)和20号线(北环快线)都是轨道快线:
杭州轨道快线远景规划示意图
图中东西向蓝色那条,就是开通不久的机场快线19号线。
中间从临平到萧山那条南北向棕色线路,就是地铁四期中杭州的南北向大动脉18号线。
19号线上方同样东西走向的紫色线路,就是规划地铁20号线(北环快线)——横贯钱塘区北部的前进、河庄、大学城北、医药港等区域,与长安-下沙线在大学城北换乘,是未来杭州的北部交通大动脉。
中间南北向的绿色线路,即2035规划中从医药港出发通往萧山、富阳的19号线。
紫色与绿色的交汇点,正是医药港。
两条轨道快线+21号线,未来的医药港,将成为杭州东部重要的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建设,再次同频。
十年生聚,十年复国。
三千越甲可吞吴。
放眼杭州东部,钱江新城二期正在东扩,临平乔司板块积极南融,钱塘区在开发东岸(江海之城)的同时,也在以金沙湖和东部湾新城为双引擎,重新激发板块潜力。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三十年倏忽而过,杭州城市发展的指针,或将重新转向。
雷哥:8 0后中二大叔,生活在钱塘的老杭州人;杭州市作协会员,东杭州城市研究院首席勘测员。
东杭州城市研究院:
借助易沙全媒体平台的本地运营大数据,结合东杭州区域特点,从人性化的角度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务实、独到的政策解读、板块分析、热点剖析及本地文化研究,为地区发展提供规划建议和创新思路,让文化为经济赋能。
若想了解更多消息,关注下沙网
或扫码进群交流
素材来源:下沙网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涅槃!下沙人跟雷哥看钱塘:新湾
一个时代的记忆!景园小区,下沙腹地最后一个“城中村”
实锤!地铁21号线从下沙这里走。文体、幼教、养老……绿色沿江南,生态宜居地
金沙湖大剧院即将开放?大学城北请注意:这段路,尚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