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文读懂网络的基本概念:从起源到架构与分层
一、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二、网络架构与组成
三、网络的划分
四、网络分层模型
(一)OSI 七层模型
(二)TCP/IP 模型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通讯到企业运营,从娱乐休闲到科学研究,无处不在。但你是否真正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网络的世界。
一、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最初它主要用于军事和科研计算,旨在提升计算效率,与网络并无直接关联。然而,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改变了这一局面。当时,美国科学家担心实验室遭受攻击导致数据丢失,便设想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备份,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1969 年,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孵化出阿帕网(ARPANET),这便是现代网络的前身,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最初,阿帕网由四台设备分别放置在美国四所高校,通过卫星实现信息共享。尽管网络发展初期较为缓慢,但从那时起,“万物互联” 的概念便已萌芽,人们期望任何设备都能通过网络接入,随时随地享受网络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不断发展,传输介质从卫星逐渐演变为电缆等。然而,厂商的垄断成为网络发展的阻碍。各厂商单独定义通信标准,不同厂商设备之间无法互通,这严重限制了网络的普及。直到 1977 年,ARPANET 推出 TCP/IP 架构,试图统一网络通信标准。尽管初期遭到厂商抵制,但阿帕网持续推进研发,并于 1980 年将自身网络全面迁移至 TCP/IP 架构,展示了该架构在数据通信方面的可行性。
1984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开放式系统互联(OSI)七层参考模型,旨在为网络通信制定统一标准。同年,TCP/IP 模型也全面推出。尽管如今在真实的数据通信中,工业标准采用的是 TCP/IP,但 OSI 模型因其层级划分详细,在网络学习和理解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架构与组成
在一个小型公司网络中,办公人员的电脑需要相互通信。如果多台电脑直接两两互联,随着设备数量增加,布线将变得极为复杂且不现实。因此,公司会引入一台设备(如交换机),所有终端设备连接到该设备上,实现逻辑上的互联,从而解决设备间通信问题。
对于公司与外部网络的通信,比如访问百度服务器,由于公司内部设备无法直接与百度服务器相连,这时运营商便发挥了关键作用。运营商(如电信、移动、联通等)拥有大量设备和线路,具备基建权,能够构建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络。公司通过特定设备与运营商设备对接,借助运营商网络实现与外部服务器的通信。
中国的网络架构中,家庭网络和企业网络最终都与运营商对接,运营商之间不同城市的设备相互连接,实现全网范围内的互联。而且,为了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万物互联,中国运营商还会与国外运营商连接,从而构建起庞大的全球网络。
三、网络的划分
根据地理位置和网络覆盖范围,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局域网(LAN)通常指地理位置相对接近、为统一业务提供服务的小型网络,如公司内部网络、家庭网络等,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城域网(MAN)覆盖范围为一个城市,实现城市内设备的互联。广域网(WAN)覆盖范围更广,可实现全球范围内设备的互联,跨越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如今,一些教材会将城域网和广域网合并,只要借助运营商网络,都可称之为广域网。
四、网络分层模型
(一)OSI 七层模型
物理层:位于最底层,主要负责规范传输介质的标准,如网线、光纤等。它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确保数据能够在传输介质中传输。但物理层无法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例如网线受到电磁干扰导致数据传输出错,物理层无法发现并纠正。数据链路层:该层可以进行差错检测,当数据从 PC 发送到中间设备时,设备会检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产生错误,若发现错误则直接丢弃。此外,数据链路层还提供数据链路层地址信息(Mac 地址),用于在小型内部网络中依据该地址进行数据转发。不过,它的功能局限于小型网络范围,无法实现远距离数据转发。网络层:网络层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提供 IP 地址,IP 地址可在全局范围内唯一标识一台设备,与 Mac 地址协同工作,实现数据的精确转发。二是具备路由功能,指导数据在网络中的转发路径。但网络层无法纠正数据错误,也无法区分同一设备上不同应用产生的数据。传输层:传输层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方面,通过端口号实现同一设备上不同应用的区分,例如 PC 同时运行 QQ 和微信,传输层通过为它们分配不同端口号,确保数据能够准确传输到对应的应用程序。另一方面,传输层的 TCP 协议提供可靠传输机制,若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对方确认报文,会自动要求重传,实现纠错功能;而 UDP 协议则不具备纠错功能。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实现应用内不同服务进程之间的通信。例如,区分 QQ 软件中不同功能(如 QQ 空间、QQ 群聊等)的通信。但对于网络工程师而言,会话层的工作通常由软件工程师负责,网络工程师更关注数据能否到达对方设备。表示层:该层负责数据的编码和解码,确保不同操作系统和底层环境下的数据能够正常交互。例如,在 Windows 和 Linux 系统下,即使软件底层架构不同,通过表示层的编码转换,仍能实现应用间的通信。应用层:应用层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一层,它可以满足下层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当使用 UDP 协议传输数据出现问题时,应用层可以通过人为点击重传按钮等方式实现应用级别的纠错。此外,应用层还决定数据的格式以及提供加密验证等功能,如 QQ 账号密码的验证。
(二)TCP/IP 模型
TCP/IP 模型将网络分为四层,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与 OSI 模型相比,它将 OSI 的上三层合并为应用层,下两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突出了传输层和网络层的重要性。TCP/IP 模型定义了具体的协议和标准,为网络开发提供了详细的指导,这也是它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网络的基本概念涵盖了从起源发展到架构分层的多个方面。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为进一步学习网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希望本文能让你对网络有更深入的认识,开启探索网络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