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夏至1987,(https://xueqiu.com/1062170191/314718237)

银行、证券、保险三个行业,我跟踪了好几年,很少放到一块儿对比。

今天一起聊聊,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随性一点。

1、银行银行本质是经营息差的生意。

负债端吸收存款,资产端投放贷款和债券。

经济复苏和繁荣期,以及通胀期,市场利率上行,银行的利差走阔,发放给企业的贷款坏账风险变小,行业的景气度自然向上。

银行的业绩,几乎完美契合宏观经济的运行轨迹,但表现略滞后于经济周期两到三个季度。

从景气周期的角度,经济上行期,银行估值提升的空间更大,比如说典型的2017年。

但2022年以后的这段时间,虽然经济弱势,市场利率下行,但银行股本身绝对估值水平特别有吸引力,国有大行涨得很多。

这叫绝对估值的逻辑战胜了景气周期的逻辑。

我非常喜欢投资银行,因为我发现这个板块几乎永远被低估。

很多股民不喜欢低估的板块,认为低估意味着资金不看好,意味着很难戴维斯双击。

其实不是的。

永远低估,这个特点会显著增厚板块的长期投资收益。

两个理由。

首先,低估的潜台词是风险极低,甚至完全0风险,也就是说,股价完全没有调整空间。对于银行的0风险这件事,很多人颇有微词,认为高杠杆的行业,隐藏看不见的企业坏账,关系地方债问题的行业,怎么可能无风险?这一点,只有你真正地长时间跟踪过行业,理解了银行2015年以后经营方式发生的根本变化,理解了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和制度中的特殊地位,甚至看懂了银行背后的特权后,才能恍然大悟。

这一点我不敢多说,说多了我号儿就没了。

前几天和一个投资人朋友聊天,我说银行业太特殊了,我问他:“楼盘烂尾,但买房的人依然需要全额给银行还贷这件事,你不觉得非常奇葩,非常的令人难以置信吗?”如果一个事情,用市场化的逻辑无法解释的时候,就一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水面下暗中操控。

第二个理由是,低估,破净,本身就提供了安全垫。

现在的银行板块的平均pb只有0.6倍左右。一只0.6倍PB的银行股,它的B每年还在持续增长。当你想让它的PB继续下跌,你需要绞尽脑汁寻找理由,你想让它从0.6倍跌到0.5倍PB是非常困难的,当0.5倍PB的价格真的出现时,巨量买盘涌现,然后你会看到股价又开始缓慢爬升了。

过去的文章,我对银行着墨很多,不刻意分析了。

了解银行估值,直接看我写的关于估值的内容,看《银行价值排行》系列,好吧?

肉都喂到嘴里,吃了还是吐了你自己权衡。

2、保险对于保险公司的业务,可以一切两半:

左半部分,相当于一家银行,销售寿险、分红险、万能险,销售保单,帮人理财。在这些业务中,保险公司赚的是利差。

右半部分,才是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种保险,意外险、重疾险、医疗险、健康险、车险等,帮人分散风险,覆盖一些无法预料的意外造成的损失。这里,保险公司赚的是费差。

左半部分业务,保险公司收取保费(相当于银行的存款),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股票(相当于银行资产端的债券和贷款),此时保险公司和银行类似,做的是息差生意。由于资金成本相对刚性,给那些寿险、分红险、万能险投保人的利息支出是相对固定的,所以保险公司最希望的情况是,卖出保单后市场利率可以长期上行或至少不下降。

这一点上,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利益趋于一致,在经济景气周期,市场利率上行时,保险公司的利差走阔,此时,称为“利差益”,反之,则是“利差损”。

右半部分业务,关于风险的分散。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任何人都有购买健康险、医疗险、车险,用于分散风险的需求。但,只有在经济上行期,人民群众手里有闲钱的时候,这些需求才会爆发出来。如果你连饭都吃不起,有上顿没下顿的,马上要饿死了,那么接下来的一年是否患癌其实就不重要了,这个时候人命变得很贱。在经济下行期,很多人开始压缩成本,买个车都舍不得上全险,交个交强险就出去裸奔的,这都是正常现象。

所以左右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看出,只有在经济景气的时候,保险公司的盈利才有保障。

以上都是从业务的角度去研究,从长期的视角去看的。

但短期呢?

如果股市涨了,保险公司资产端收益大增,利润翻倍,内涵价值EV暴涨,保险公司可以受益于牛市的弹性,这一点是银行没法儿比的。

3、证券负责任地讲,95%以上的股民,看不懂银行的业务,而99%的股民,看不懂保险,更看不懂保险公司估值。

但是看懂证券公司的业务,其实不难,证券公司的估值体系也相对简单。

证券业务的五部分:

第一和第二部分,经纪业务和信用业务。

经纪业务看交易量,牛市里交易量大,经纪业务就繁荣,券商就能多收费。同样的,牛市里两融业务放量,券商也能多赚利差。

信用业务里还有一部分是股权质押业务,是上市公司把股票质押给券商,找券商借钱。那么券商要放贷,他的钱又从哪儿来呢?少部分是自己的,大部分还得靠借,比如说从银行借钱。所以这个过程,券商相当于也在经营利差生意。

券商第三部分业务是自营投资,是券商亲自进场,买债、买股,债市和股市牛市的时候,券商就赚钱,反之就亏钱。在这个过程中,券商借了很多钱,普遍加了三四倍的杠杆,遗憾的是,券商不像银行有低价的存单,不像保险公司有低价的保单,券商的借款利率很高,资金成本也很高,这决定了它的利润是比较薄的,是不稳定的,这也是很多券商亏损的根源。

最后两个部分,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

先说资管,所谓资管,就是管理机构和大客户的钱,比如理财产品,收点儿管理费,这部分和银行、保险行业其实是竞争关系,券商在这里毫无优势,只能赚点儿小钱,杯水车薪。

另外投行业务,券商帮企业发股、发债,赚中介费,这部分业务有点儿靠天吃饭,比如这段时间市场不景气,ipo或再融资收紧了,企业不怎么发股发债了,券商的这部分收入立刻锐减。

综上,不要对券商的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期待过高。

看出来了吧,券商的业绩弹性,本质上还是来自经纪业务、信用业务、自营投资。

三大部分,都依赖于大牛市!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牛市炒券商,逻辑没问题。

理论上,牛市里其他的股票平均翻一倍,而券商至少能涨个三倍。

4、极简总结三个板块放在一起对比:

银行是PB-ROE体系,或者变种的,我自己研究的PB-真实ROE体系。高ROE的银行,或高真实ROE的银行,市场定价一定更高,无论牛熊,股价一定会涨。

买银行,几乎可以闭眼买。

金融三剑客中,银行业绩最稳定,整体盈利能力最强,是长投的选择,是真正可以穿越牛熊的板块。

但牛市里,银行大概率跑输大盘。

因为银行在雄市已经涨过了!

牛市里,大家的注意力会转移到那些很久没有涨过的股票,那些“看起来在低位”的股票。

买了银行的人很多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买完不涨,看着别人买的股一直涨,在那儿直拍大腿,完全没有必要!

但如果未来一两年不是大牛市呢?概率约20%,那买银行就太完美了。

券商也是PB-ROE体系,但券商的涨跌,板块内的相对强弱关系,有点儿像玄学,有点儿像闹着玩儿似的。一家券商的综合平均ROE远高于另一家,但它们的PB可能雷同。

我观察券商板块这几年,发现机构或者大资金对券商定价,很喜欢一个概念叫“差异化”,寻找那些有特色业务的券商,比如投行或资管业务“相对优秀”的券商,以中金、建投、中信证券为代表。恕我直言哈,那点儿差异根本没有所谓的护城河。

券商的综合业绩最差,但券商股众多,业绩分化明显,亏损的券商很多,弹性极其依赖牛市。

买证券就是赌概率,赌牛市,赌对了你就是大哥,赌错了,乖乖立正挨打,成王败寇,现实残酷。

小TIPS:买我之前文章给出的低PB,高ROE券商,赌错了也不至于万劫不复,还是下有底的。

保险股有点儿不一样,它是PEV-ROEV体系。

新股民有点困惑,我懒得解释,直接去看我的科普文章,从号里一直往前翻就好了。

PEV-ROEV体系,本质上其实也是PB-ROE体系的变种罢了,没什么神秘的。但你一定要明白,保险股的EV是怎么算出来的,不同的保险企业的算法有什么异同,尤其注意那个贴现率的差异。

兄弟们,保险是真的难,有这研究明白的功夫,其他行业你都看完三个了!

要不咱?

对了,研究保险股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你会发现,那帮卖保险的,有一个算一个,都特么是骗子。

只有傻子才买保险!

记住这一点!

如果你不认同这一点,一定是你没把这行业研究明白,下去沉淀一下吧!

但是无所谓,咱是去当股东的,咱买的是股票,不是保单。

所以。。。。。。

保险是介于银行和券商之间的选择。

买保险,去买那个低PEV,但高ROEV的个股,代码就不给了。

鉴于三个行业的研究难度,我建议菜鸟们左手重仓银行,右手少配证券,中间保险可适当分叉!

我称之为尿分叉大法好了!

谁赞成,谁反对?

@@今日话题$平安银行(SZ000001)$ $中信证券(SH600030)$ $中国平安(SH601318)$

#银证保#